「世界遺產」是指登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單,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遺蹟、建築物群、紀念物以及自然環境等。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決議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基本觀念是希望將世界遺產地登錄於世界遺產名單,保護具有傑出普世價值之自然遺產及文化遺產免於損害威脅,並向世界各國呼籲其重要性,進而推動國際合作協力保護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登錄工作帶有許多前瞻性的保存維護觀念,為使國人能與國際同步,吸收最新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觀念;2002年初,文化部(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陸續徵詢國內專家學者並函請縣市政府及地方文史工作室提報、推薦具「世界遺產」潛力之潛力點名單;其後召開評選會議選出11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太魯閣國家公園、棲蘭山檜木林、卑南遺址與都蘭山、阿里山森林鐵路、金門島與烈嶼、大屯火山群、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紅毛城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金瓜石聚落、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臺鐵舊山線),該年底並邀請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副主席西村幸夫(Yukio Nishimura)、日本ICOMOS副會長杉尾伸太郎(Shinto Sugio)與澳洲建築師布魯斯‧沛曼(Bruce R. Pettman)等教授來臺現勘各潛力點,並另增玉山國家公園1處,於2003年正式公布12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2009年2月18日文建會召集相關單位及學者專家成立並召開第1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將原「金門島與烈嶼」合併馬祖調整為「金馬戰地文化」,另建議增列5處潛力點(樂生療養院、桃園台地埤塘、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屏東排灣族石板屋聚落、澎湖石滬群),經會勘後於同年8月14日第2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決議通過。爰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共計17處(18點)。
2010年10月15日召開99年度第2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第4次大會),為展現金門及馬祖兩地不同文化屬性、特色,以更能呈現出地方特色並掌握世界遺產普世性價值,決議通過將「金馬戰地文化」修改為「金門戰地文化」及「馬祖戰地文化」,因此,目前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共計18處。
2011年12月9日召開100年度第2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第6次大會),為更能呈現潛力點名稱之適切性以符合世界遺產推動標準,決議通過將「金瓜石聚落」更名為「水金九礦業遺址」,「屏東排灣族石板屋聚落」更名為「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另「桃園臺地埤塘」增加第2及第4項登錄標準。2012年3月3日召開「專家學者諮詢會議會」,決議為兼顧音、義、詞彙來源、歷史性、功能性等,並符合中文及客家文學使用,通過修正桃園臺地「埤」塘為「陂」塘,並界定於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推廣使用。2013年12月3日召開第10次「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為增加名稱辨識度,更易為國、內外人士所了解,決議通過修正「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為「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
2014年6月10日第11次大會討論「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遴選及除名作業要點」ㄧ案,依據委員意見修正後通過,於2014年8月4日公布施行。另為完善建立潛力點進、退場機制,依據前開作業要點第五點「本部文化資產局應將潛力點排定推動優先順序」訂定評核標準,文化資產局擬定「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動情況訪視計畫」,於2014年9月10日第12次大會報告訪視機制後,邀請國內世界遺產專家擔任委員,並於10月份起進行潛力點實地訪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