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頭水庫開發後之主要工程施設
嘉南大圳之開發除烏山頭水庫系統之外,尚包括有灌溉面積廣達5萬多公頃的濁水溪系統,其區域即包括濁水溪以南至北港溪以北(於民國64年另行劃出成立雲林水利會)。八田技師經勘查後將原擬施設於龜重溪(急水溪上游分支)壩址,改於官田溪上游施設。並於曾文溪另一支流(大埔溪)設置簡易攔河堰,導水入東口進烏山嶺隧道經西口入烏山頭水庫,壩址位於官田溪源頭,其儲水經送水工、導水路再經分歧工作站管理之閘門由南、北幹線供輸嘉南地區灌溉,茲將建設初期之設施概述如下:
(1)進水口(東口)
位於曾文溪上游最大支流大埔溪,主要構造為橫亙於溪流之攔水,導入分上、中、下三層各八孔水門,視溪流水位及進水量,由東口工作站管理啟閉,各水門間有廊道相通。
(2)烏山嶺隧道
溪水引進後經東口閘門引入烏山嶺隧道,隧道全長3.1公里,為馬蹄形,高、寬5.45公尺,仰拱為混凝土及側牆為砌磚襯砌,隧道閘門即為維修或水庫放乾時截斷水流而設。
(3)西口
隧道出口至西口約1.5公里,引水入烏山頭水庫,因烏山嶺隧道出口1.6公里之導水路,係利用溪溝砌成,坡度甚急,恐危及隧道,民國28年乃再規劃施設第1號土堰堤及落差20餘米之豎坑,於民國36年施工完成,乃為烏山頭水庫第1號水土保持設施,因該處風景優美,享有『小瑞士』之美譽。
為留住由隧道引來之溪水,便擇於官田鄉烏山頭建一大堰堤,為全世界碩果僅存之半水力淤填式(Semi-Hydraulic Fill Method)土石壩,壩高56公尺,海拔66.66公尺,堰堤長度1,273公尺,堤頂寬9公尺,堤底寬303公尺,所填用之土石方共計530萬立方公尺。將此山谷地帶之缺口堵塞,形成一個龐大之蓄水庫,引進曾文溪最大支流大埔溪之水量,由烏山嶺隧道入水庫儲水,為離槽水庫之典範。水庫滿水之水域面積13平方公里,集水面積58平方公里,跨臺南縣六甲、大內、官田及東山等4區,有效蓄水量達154×106立方公尺。
(4)溢洪道
堰堤南端設有長約636公尺、入口寬130公尺、側高10公尺,出口寬18公尺之陡槽式溢洪道,溢頂標高58.18公尺。有此溢水口設置,當水庫水位達計畫水位,庫水即由溢頂流出,最大洩洪量每秒1,502立方公尺之流量由官田溪渲洩,以保水庫不致溢滿而潰決。
(5)送水工及靜水池
庫水之釋放經由水庫中之進水塔,滿水時僅見上部欄柵鐵架及隧道內兩條直徑2.73公尺、長度分別為168.93、162.03公尺之壓力鋼管,各再分3管計6管安裝針閥,經由靜水池消能後進入導水路,以控制釋放之水量。
(6)卡布郎式豎軸發電機、平壓塔
靜水池左岸為平壓塔,由於水庫建設初期電力施設難以普及,為供應水庫閘閥啟閉所需動力,於送水站內裝設日立公司生產之豎軸卡布郎式發電機組一部,利用水庫放水之部分水量發電,其裝置容量僅50瓩,而為了保護發電機組安全,於機組所需之水頭外,於靜水池左岸裝設平壓塔一座,以便將多餘之水壓釋放。該發電機組現已功成身退,日本日立公司曾要求以新發電機與本會調換,擬運回日本公司,惟本會為古蹟傳存未允。
水源自送水工、靜水池,先經長1.6公里導水路。在導水路末端,設有各據南北之分水閘門,由分歧工作站管控引入南北兩幹線。
(7)南北幹線
南幹線經官田區、善化區而迄於新化區,長10公里,再分經麻豆支線、善化支線、南幹支線等支線,輸配臺南市中心區域與南部區域。
北幹線長47.9公里,經官田區、六甲區、柳營區、東山區、後壁區、嘉義縣水上鄉、嘉義縣太保市、嘉義縣新港鄉等鄉鎮,迄於北港溪南岸止,有林鳳營、新營、八掌溪、朴子、東石等,輸配至臺南市北部區域及嘉義縣轄內各鄉鎮(山區除外)。
嘉南大圳開發之初,即建構出川流式攔水之濁幹線,與調度式烏山頭水庫北幹線聯合運用之思維,於北幹線終點興築暗渠,貫穿北港溪與濁幹線聯通。
(8)灌排水系統
灌溉有賴幹支分線及中、小給水路輸配之外,降雨後之地表與地下之逕流、滲流除主次要河川外,端賴大、中、小排水路匯聚排除。灌溉與排水渠道網絡分布於區域內。嘉南大圳甫完成時,計有大排水路總長1,056餘公里,中小給排約6,000餘公里。該等排水系統如鹽水溪排水等,集水面積萬公頃以上者甚多,對於嘉南地區農田、都市、工礦、區域排水貢獻良多,使嘉南地區生活環境、生態平衡,甚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獲得保障。
(9)防水堤防及潮止堤防
嘉南大圳甫完成時,臺灣的水利尚未全面開發、河川法線未定、堤防未作,為此在河川邊緣,為減輕河水氾濫曾建有多處之防水堤防,如六腳兼用防水堤防等等,總長226公里。該等堤防目前多已被河堤取代,部份仍保留作為第二堤防使用。又為防沿海地帶海水倒灌,於海邊適當地點建造潮止堤防,保護耕地以防鹽害,全長約104公里,並附有自動排水門,該等潮止堤防目前亦已被海堤所取代。
(10)灌溉區域
烏山頭水庫及其所屬圳路完工改成兩大灌區-烏山頭水庫灌區及濁幹線灌區。烏山頭水庫灌區包括臺南市與嘉義2縣市,灌溉面積約8萬3,000公頃;濁幹線灌區包括雲林縣,灌溉面積約4萬3,000公頃。除此之外,尚有由河川、埤池取水之特別灌區,灌溉面積約2萬6,000公頃。合計灌溉面積15萬2,000公頃。
嘉南大圳開發後成效
(a)灌溉施行
1930年完工後亦隨即施行灌溉,灌溉之執行除由水利組合(今水利會)引水輸配外,為用水均霑性,對田間水路管理、配水時序、用水量等予以縝密管理。同時亦將農民加以組織實行協會(即目前之水利小組)予以用水管理之訓練及約定。
(b)經濟成果
由於全體會員共同努力結果,使原來受旱災豪雨為害之旱田(看天田)以及近海地方之荒野、魚塭地等,無不逐獲改善,於3年之間悉化為良田,或成為蔗園,收穫量激增,較之工程以前,平均每公頃土地之收益,由90.47元(1930年以前)增至742.30元(1930年以後),達8倍有餘。土地價格則由每公頃313元(1930年以前)增至1,600元(1930年以後),達5倍以上。至於耕地面積,工程前水稻面積為13,160公頃,工程後增為41,828公頃,收穫量增6.4倍。蔗田面積由31,486公頃增加至45,321公頃,收穫量增加3.4倍。雜作面積則由原有之89,689公頃,減至40,065公頃,然因土地之改良,收穫量反增加0.7倍,而不毛之地13,400公頃,亦化為可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