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按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最初南部主港口位於台南,高雄為輔助港口,在高雄港設立海關的時間是1864年,兩地皆由台灣關負責徵稅和查緝走私的任務。因為當時清廷受不平等條約束縛,稅務司由外國人掌控,享有領事栽判治外法權,故海關建築外圍設有界碑以防閒雜人等擅入,本文物「台灣關地界碑」即是當時所設置。「台灣關地界碑」於87年2月因巷道拓寬工程在本市鼓山區安海街32巷出土,在進行實物勘查(紀錄、拍照)及文獻資料比對後,確認該碑為清代打狗海關遺物,其設置年代為同治8年(西元1869年),迄今已140多年歷史,全台目前僅存三座。目前台灣所能找到的中國海關常關界碑極其稀少,就清代的海關制度、台灣海關歷史、台灣歷史之文物而言,誠屬寶貴,目前只見高雄的界址碑出土,具有稀有性。1858-1860年台灣開港對當時台灣外貿之擴張影響甚大,海關設台灣、淡水二關,但台灣關兼轄安平、打狗,淡水關兼轄淡水、雞籠二關,此碑乃台灣關打狗口之界碑,乃為重要史證,且此碑可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涉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具有歷史價值與史事淵源。在高雄先後發現了三座「台灣關地界碑」,其一現立於哨船街7號東側,其二,在1996年送到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博物館保存,其三,現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其中由海關博物館所保存之「台灣關地界碑」已於今年8月經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古物,足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之碑應具有同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