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 首頁 * 網站導覽 *
今日瀏覽人次:2660 累計瀏覽人次:5635248 / 2025年2月13日星期四
世界記憶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玩偶之家(傀儡家庭)》劇本
Henrik Ibsen(1828-1906): A Doll's House

●登錄年份:2001 ●國家:挪威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在世界各地上演,並且在一個半世紀後仍然如此。很少有戲劇能對社會規範和條件產生類似的全球影響。在全世界範圍內,很少有戲劇人物能像諾拉•赫爾默(Nora Helmer)那樣被譽為同等重要的榜樣。 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Ibsen)給戲劇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他為歐洲資產階級戲劇帶來了倫理上的嚴肅性、心理上的深度和社會上的意義,而這是自威廉·莎士比亞時代以來戲劇所缺乏的。 我們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他對戲劇史的貢獻。他的當代現實主義戲劇是歐洲悲劇傳統的延續。在這些作品中,他描寫了當時的中產階級的人。這些人的生活規律突然被打破,因為他們面臨著生活中的深刻危機。他們一直盲目地追隨導致麻煩的生活方式,自己也要對危機負責。回顧他們的生活,他們被迫要面對自己。 自從《玩偶之家》首次出版以來,它就引起了辯論和爭議,這既是因為它絢麗的戲劇結構,也是因為它廣泛的意識形態影響。 亨里克•易卜生的作品在全世界的舞臺上演出,在眾多的譯本中被閱讀,在世界各大洲被研究和調查。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筆記、草稿和檔屬於這位偉大劇作家手中最豐富、最有趣的手稿材料。 該劇的第一份已知草案題為 「關於當今時代的悲劇的筆記」(羅馬,1878年10月19日)。該劇在1879年出版時,在形式上和主題上都徹底改變了當代西方戲劇。在二十世紀,該劇的影響擴展到了亞洲和第三世界,其形式成為現代西方戲劇的象徵,其內容則是人權和生存自由等價值觀的象徵。 在草案材料中,我們可以直接接觸到劇作家的工作室。在這裡,我們可以跟蹤易卜生的藝術想像力的發展和意識形態內容的銳化。在手稿中,易卜生更直接、更容易地表達了他的革命思想。在完成的作品中,由於藝術上的原因,他的思想變得更加含糊不清。這些手稿包括了該劇創作和首次印刷時的所有已知材料。 《玩偶之家》是一項特殊的成就。儘管諾拉的未來前景不確定 - 面臨著一個沒有經濟來源的離婚婦女在19世紀社會中會面臨的問題 - 但她在全世界為婦女爭取解放和平等而服務,並成為一種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