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近10年發掘
1993年遺址層位景觀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建期間,為了解公園設施是否對遺址造成影響,曾在公園範圍內進行試掘工作,然因卑南遺址80%以上土地屬於私人,因此西元1993年發生農民在遺址範圍內私有土地挖土,導致石板棺及遺物出土,內政部委託史前館作善後處理。
西元1996年史前館向臺東縣政府借用卑南公園旁已徵收之道路用地,設立棚架進行考古發掘中展示工作,開放遊客參觀,使遊客一方面了解考古工作的步驟,一方面親臨遺址,了解出土之建築結構與現象。
卑南遺址新發現
遺物之碳十四定年顯示遺址在5,000年至2,000年前之間存在3個文化層,先住民於卑南遺址居住的時間很長,跨越新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
卑南遺址出土遺物分別屬於距今5,000年至3,500年前的繩紋陶文化,距今3,500年前至2,000年前的卑南文化,均屬新石器時代文化。最近,史前館研究人員確定卑南遺址最晚期的文化階段,石器少見,陶器風格改變,墓葬由石板棺葬改為無棺葬,同時有鐵器出土,已進入鐵器時代,年代約在距今1,700年前,此一文化層很可能與現生原住民祖先之文化接軌。
卑南遺址之石板棺
石板棺內景象之一
卑南遺址存在大量石板棺群,計有超過1,600具石板棺被發掘,石棺以板岩石板拼接而成,方向大致朝東北─西南走向,墓主面朝都蘭山。大人、小孩,甚至新生嬰兒都以石棺埋葬。
石板棺顯示當時埋葬風俗與價值觀,大量陪葬品出土於棺內,並非每具石棺皆有陪葬品,陪葬品有一般生活工具,更常見的是臺灣玉質裝飾品,而生前富裕者常陪葬大量玉器或陶器。卑南遺址精緻遺物大多出自石板棺,也因此石板棺成為最重要的遺物,也是重要現象。
卑南遺址之玉器
人獸形耳飾
卑南遺址玉器大多為出自石板棺的陪葬品,主要分為裝飾品,以及由工具轉化成的祭祀禮器。裝飾品有頭飾、耳飾、頸(胸)飾、臂飾等,其中以耳飾最常見,耳飾以環狀帶缺口的玦形耳飾為主,其他另有變異形,雙人扛獸造型的人獸形耳飾最具特色,成為史前館的館徽。
工具類有矛、鏃、斧、鋤、錛、鑿等,雖然外形與生活工具相同,然工具類的臺灣玉器常見鋒刃銳利,應是專門製作來作為禮器之用,而非實用品。
卑南遺址之陶器
單把陶罐
卑南遺址出土的陶器依文化層不同,分別屬於新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有早期的繩紋陶器及晚期的卑南陶器,繩紋陶器數量不多,最完整的陶器為兩件大坌坑文化的圓底陶罐。素面陶器之具完整器形者多為石板棺內的陪葬陶器,以雙豎把圈足罐為典型。
鐵器時代的陶器器形變化豐富,器腹呈直筒或圓球形,圈足縮小,把手變化為三角板形,外表有許多印紋,組成不同主題,器表明顯施有紅彩。
卑南遺址之建築遺構
砌石圈
卑南遺址為大規模之聚落遺址,因此我們可以從遺址看到許多建築遺留。
出土的建築結構屬於卑南遺址的晚期遺留─卑南文化三和類型,年代距今約2,000至1,700年前。從建築結構推測,當時一般住屋略呈長方形,連續排列,長軸走向為北偏東,短邊面對都蘭山。每戶面積不大,半地穴式,室內鋪排板岩石片,屋外走道略高,設有排水溝。屋旁有半地穴式儲藏室。大又重的石梯是房屋基本設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