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陂塘復育資源價值(生物、地質、文化、考古、歷史、教育)及實用目標(農業、環境、觀光、水資源利用)後(陳其澎,2003),我們可以知道陂塘復育計畫是無法藉由處理個別陂塘因素而完成,且復育計畫需要有完整的田野調查依據、程序及流程,以確保整體復育工作之落實(方偉達,2003)。首先,每一個計畫都需具有一清楚且可行的目標,而這些目標須研究土地現況、自然棲地、空間尺度、美學價值與時間限制等重要因素,而且復育計畫不僅僅研究這些環境的自然因子,更擴大涵蓋將該地區的社會經濟背景與文化要素。畢竟,人類也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份子,而非環境的旁觀者,環境的演化往往不能避免人類行為的衝擊,臺地居民使用土地的方式、社會經濟價值以及行政管理權限等問題,均將影響陂塘生態復育目標擬定。
因此,陂塘生態復育除須完整連結環境中的各項因子,更重要的任務是要協調人與環境間的關係。在陂塘生態系統中,當生物間彼此能夠維持生存平衡時,復育目標才能真正落實。陂塘復育既然以增加「生態景觀多樣性」目標為核心,計畫中所採行的方法與策略的選擇亦以目標為依歸。

陂塘
其次,再以環境現況與限制因子配合計畫目標,擬定發展替代方案與復育管理策略,進而選定減緩環境惡化或回復生態功能之方案。這些替選方案中需要包含水域的形式、緩衝區域植棲面積、水生植物管理技術、水鳥食餌維護計畫等。為了要達到上述方案,應該以自然回復、協助自然回復與人工回復等配合策略來通盤考量。再者,方案內亦需擬定計畫的地點、時間,水生植物、溼生植物及陸域植物種植後的保護措施,以及長期維護的各項需求等。經由分析與現地風險評估,從方案組中選擇一完整且符合地景尺度的復育計畫,並儘可能設立比對樣區,發展監測與評估計畫,以期有科學資料回饋,進而修正所採行的管理計畫。依據上述原理,本區復育的基本原則是將生態系統的水利循環以及綠色廊道重新連結,並為原生物種重新建構食物網(林信輝,2003A)。為此,應先控管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生產量的門檻因素,維持自然棲地的基本功能與機制。下列生態復育計畫之重要方向,為陂塘復育所應該依循的原則(陸國先等,2002):
一、修復陂塘自身及周遭環境劣化的原因。
二、重視復育過程,而非僅僅重視目前的生態結構。
三、應在適當的環境尺度下執行,不宜太大或太小。
四、設計多樣化之地景,增加其所涵養的地景資源。
五、設計地景俾使種源連結,以維持演化程序的完整性。
六、設計地景以促進動物散殖與植物分播。
七、設計地景以促進動物間的正向交互作用。
八、設計地景以改善不同尺度間之微棲地環境。
此處所談的「設計地景」,須以改變地景的巧妙設計手法來進行。以下提出陂塘環境復育方式,作為陂塘生態區的復育準則,改善目前單調的陂塘周邊植栽,以確保陂塘整體生態梯度豐富化,讓物種多樣滋生,達到陂塘生態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多樣性的目標(林信輝,2003B):
一、 增加池岸及植被蔓延的彎曲程度,降低水床的斜度。
二、 以低矮的石壩及石堆控制坡度,避免池岸塌陷。
三、 彎道處以水草或現地枯木栽植、立樁防止池岸侵蝕。
四、 種植水生植物及溼地植物等植栽以穩定較淺的灘地(林春吉,2000)。
五、 適時降低水面高度,以適合不同水域鳥類棲息。
六、 改善陂塘周圍土地利用之機制,增強緩衝帶之效應。
藉由上述設計地景增加多樣性的方式,提出桃園臺地貯水陂塘(貯水池)及自然陂塘的規劃,以橫斷面作為現況設計說明。

陂塘四季的生態有不同的變化
追求陂塘多功能的風貌,是發展永續陂塘的理想,同時也是達到促進動植物生態保育與科技追求上的平衡點。陂塘調查鳥類生態,除了要考慮其食性及植被以外,其水域及陸域景觀元素探討亦不可忽視。本研究地區陂塘大多數為貯水池,並且兼用為養魚池。因此,為配合桃園大圳流域生產、生態及生活三生農業目標,強調近生態水利工程,貯水池規劃應著重於水域斑塊、周遭生態節點(node)、廊道(corridor)及鑲嵌情形,希望藉由鳥類多樣性的呈現,完成整體桃園陂塘的規劃,以改善陂塘物種豐富度。本研究以調查數值和景觀生態學的原理,佐以區域鳥類實證研究及空間探索,分析棲地良窳,了解大竹二支18號池及其他陂塘生態功能、結構及空間的關連性。結果發現如下:
一、農地重劃影響陂塘鳥類空間分布。
二、桃園大圳流經陂塘水質差異性不大,陂塘水質大體良好,對鳥類棲息數量關連性不大。
三、增加陂塘周圍自然田園及開闊地可增加陂塘鳥類棲息數量。
四、陂塘周圍工程施作及整地影響鳥類棲息。
五、陂塘距大片森林地及荒野地面積距離越近,其鳥類數量越多。
六、陂塘周圍建成地(學校、住宅、工廠)、道路(國道、省道、線道、鐵路)面積過高,以及交通施工期間(高速鐵路施工),均對鳥類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經由科學數據分析,本研究結果考量以增進生物多樣性來探討陂塘生態工法,提出生態景觀設計圖說,重現自然陂塘原味風貌,作為棲地管理檢討改進的參考。本研究建議下列陂塘永續發展原則,以達到經濟與環保生態發展兼籌並顧的理想境界:
一、 發展具有陂塘生態特色的綠色希望工程,教育民眾尊重生命,以提昇桃園陂塘及溼地環境的國際地位。
二、 妥善運用具有特色的生態資源,發展桃園臺地獨特的生態休閒產業(如賞鳥、賞樹、賞蓮、保育遊憩中心、生態解說教室等),創造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
三、 設計具有生態誘因的陂塘保育政策,推動陂塘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育,揚棄以單一明星物種的保育做法,改變為物種生態的整體保護。
四、 邀請跨領域的專業團體負責整體研究規劃,提供行政資源與民間資源共享的空間。
五、 創造棲地宏觀生態工法保育架構,以科學證據提出生態工法之理論依據,推動建立陂塘景觀生態環境長期監測機制。
發展陂塘生態調查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建立陂塘生態指標研究之標準作業模式。

龍潭太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