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 首頁 * 網站導覽 *
今日瀏覽人次:3042 累計瀏覽人次:5414446 / 星期四 2024/11/21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國家:,Nation:,国家: 中華民國(臺灣)
所在地:,City:,郡部: 新北市
方位:,GPS:,位置: 北緯25.04至25.15度
東經121.24至121.29度
入選時間:,Selected:,選択した時間: 2003
特殊價值:,Special:,特殊な値: 集結多元文化,並擴散至北臺各處之起點之一
相關影音
所在位置
  • *
  • 基本說明
  • 環境介紹
  • 歷史沿革
  • 入選說明
  • 相關資訊
  • 連結
  • 我要勘誤
*

方位: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居臺灣西北端,淡水河下游北岸,大屯山群西側,隔河與觀音山相望。

潛力點範圍:潛力點及其緩衝區,涵蓋範圍從淡水至竹圍,約與淡水區相當,東西長11.138公里,南北寬14.633公里,總面積為70.6565平方公里。

淡水背倚大屯山,居新北市西北端,隔淡水河與八里相望,境內是由大屯火山陸續噴發,熔岩向四周流竄,形成一條條低緩的餘坡,在淡水境內分成五條如手指般的丘陵,俗稱「五虎崗」,直逼淡水河岸,具制高點的優勢,又由於淡水河沿岸的平地狹小,漢人的街市和洋人的教堂、學校便往山丘和谷地發展,形成富有變化的河港山城。 

淡水和竹圍間的區域是由水筆仔、彈塗魚、招潮蟹、水鳥等構成的典型河口生態系,據初步調查,區域內之動物,主要棲息在紅樹林中,本區之動物族群中,以螃蟹最具特色。在竹圍紅樹林中,螃蟹有30多種。其中招潮蟹數量最多,外型奇特的彈塗魚,頭像青蛙、身體卻像鱔魚,除可在水中游泳,在泥灘上匍匐前進,也能夠彈跳,甚至會爬樹。每年春、秋兩季是水鳥遷移的季節,南來北往的候鳥在紅樹林休息、覓食,有些便留駐過冬,這些水鳥以鷺鷥類、鷸類為主。 

淡水此一河口生態系,在植物資源方面,因水質鹽度呈週期性變化,以水筆仔為主要樹種,水筆仔是紅樹科加藤樹屬的常綠喬木,基部膨大成板根,基幹又長出許多氣根成支持根,為胎生植物,具固土、防溯、護土等功能。也因此能克服困境,繁衍出越來越茂密的樹林,竹圍的河口沼澤地為世界最大的水筆仔純林,走進其中,尚可看見各種螃蟹、水鳥和彈塗魚棲息其間,是一處豐富的生態觀察教室。 

淡水地區目前有33處古蹟與歷史建築,從淡水捷運站至滬尾礮臺短短一公里內,即涵蓋其中28處。沿海第一線是經商的海關、洋行及海防的碼頭、機場(海關碼頭、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及淡水水上機場);之後山坡上有戍衛的紅毛城(含前清英國領事官邸)、滬尾礮臺;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及馬偕故居等,最後面則是理學堂大書院、淡水女學校及婦學堂等教育中心,呈現出殖民時期不同勢力的分布。

紅毛城--1642年,荷蘭驅逐西班牙後,重建聖多明哥城,荷人採用歐洲「城堡」形式。城牆內層用磚砌,外層以大石頭堆疊而成,可承受炮火攻擊,門窗極小,表現軍事城堡的封閉性。位在紅毛城東側有一領事館官邸,是一棟紅磚、拱廊的洋樓建築,由英國人設計,中國匠師使用廈門紅磚施工建成,外觀的圓拱迴廊屬於一種流行於19世紀的「殖民樣式」。此一建築形式非常適合淡水溼熱、多雨的氣候,從官邸可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景,環境極佳。

紅毛城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淡水開港後,各國商船紛紛前來,1861年,清廷派道員區天民到淡水設立海關掌管各項事務,目前位於淡水國中前之白色洋樓,是稅務司的宿舍,於1875年開始興建,現物為1930年代重建,為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有獨立屋身,周圍有迴廊,紅磚為主要結構,建築物表面施以白灰、高臺基、斜屋頂、底部開氣窗,淡水居民稱其為「小白宮」。

海關碼頭--現址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59號。位於淡水紅毛城下坡的低矮平台上,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四周景觀盡收眼底。淡水海關碼頭在臺灣近代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地位。兩百公尺的淺水碼頭,觀音石交丁相砌而成,工法精純,以及兩座歷史悠久的港務倉庫,已成淡水港埠時代的見證物。

滬尾偕醫館--1844年,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牧師出生於英屬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 1872年乘輪船到達淡水,開始傳教工作。馬偕抵淡水後,在其所租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當時民眾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特效藥大受歡迎,求診者與日俱增,1873年,便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1879年,馬偕博士獲一位同姓馬偕的美籍船長遺孀捐款2,500美元資助,於今日淡水馬偕街建新診所,命名「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遺孀義舉,此館在建築上表現出中西合璧特色,有中式閩南瓦的屋頂和西洋拱型門窗,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是臺灣西醫之發祥地。

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1880年底,馬偕牧師回到加拿大,應邀在各地演講,報告在臺灣宣教經歷。馬偕特別提議在淡水設立學校,以培養教會和社會所需人才,此事立刻獲得牛津郡居民的響應,捐錢讓他回臺建校。馬偕回臺後,在今淡水中學西側購置土地,由福建購入磚瓦建材,親自設計監工。1882年7月這座紅磚建築落成啟用,命名「理學堂大書院」,英文以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稱之,為的是紀念加拿大牛津郡鄉親的盛情美意。在建築上,處處顯現中西合璧的色彩,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社會背景,列為國定古蹟。

淡水牛津學堂
 

淡江中學--淡江中學創辦於1914年,原是基督教長老教會培養中學生的教會學校。其校園特色主要是由一系列殖民樣式的建築物所構成,至今仍維持百年來的風貌。校園內有:「淡水女學校」(Tamsui Girl's School;1884)、「婦學堂」(Women's School;1910)、「八角塔」、「馬偕墓園」、與「外僑墓園」等,都是極富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建築,其中又以「八角塔」最為有名。八角塔完成於1925年,運用紅磚、臺灣瓦和釉花磚等臺灣地方性建材,在這座近似三合院的建築中,融合中西不同的表現手法,是日治初期傳教士設計的作品中極出色的一座。

淡江中學輔頂鐘聲
 
比較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和菲律賓的巴洛克式教堂群,淡水背後有大屯山作為屏障,處東北季風的背風面,風速比較小,利於船隻停泊,所在位置又是河流的凹岸處,水比較深,可以停靠較大的船隻,淡水如此優越的地理條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因此,當17世紀,歐洲海權國家興起,紛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時,荷蘭與西班牙人先後來到臺灣,分別佔領南部(臺南)與北部(淡水)。1629年,西班牙人將淡水視為航運中繼站與搜括物資的殖民地,其所建之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是軍事要塞,也是統治平埔族和漢人的中心。為了傳教,西班牙人在淡水建教堂,並以淡水為基地,其統治12年後,被荷蘭擊潰,荷人為鞏固統治採用歐洲「城堡」形式,將聖多明哥城改建為堅固的安東尼堡(Fort Antonio)。淡水成為臺灣物產輸荷的重要港口。


19世紀末,清廷積弱不振,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通商,歐洲各國商船紛紛前來,淡水儼然成為國際商港,今日淡水三民街至紅毛城間之河濱與山崗地區,碼頭、商行、教堂、學校、官邸、洋樓林立,可想像其當年商業的興盛及受西洋文化影響的深遠,就臺灣過往的歷史而言,淡水曾有的生命力,毋寧是一非常特殊的境遇,此一歷史記憶值得好好保存。
 
菲律賓的巴洛克式教堂群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的巴奧艾、聖瑪利亞、馬尼拉以及班乃島的米亞高等地,在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菲律賓因被西班牙殖民統治300年,因此,其文化受西班牙的影響很大,然而,此地的教堂並非原封不動地仿西班牙模式,而是採用長方平面,既無側廊也無交叉廊的結構。這些設計加上堅固的備用牆壁、天棚低矮的身廊,成為菲律賓教堂的特徵。
 
以呂宋島北部伊羅戈省的巴奧艾教堂建築為例,這裡的聖奧古斯丁大教堂用珊瑚和磚頭修築的牆壁厚1.7公尺,備用牆壁高出外壁5公尺,頂部築有小塔。表現出的建築形式,是西班牙與菲律賓的混合體。將淡水歷史建築群與菲律賓的巴洛克式教堂群相較,建築群雖同受殖民風格的影響,但皆非原封不動的移植,而是因應當地建材,而產生的不同建築風格。
 
淡水建築群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串聯淡水整個殖民歷史,從西荷佔領、漢人墾拓、開港通商與日本統治,淡水的歷史建築呈現多元風格,紀錄淡水歷史的發展歷程。其獨具一格的特色,似乎比菲律賓的巴洛克式教堂群精采豐富,具登錄成為世界遺產名錄的潛力。

河港城市是臺灣城市發展史上相當重要的類型,地理學者曾將臺灣的河岸城鎮依其地理位置分為港口城鎮、內陸城鎮、山腳城鎮,這些沿河城鎮在清代息息相關,是人民往來和物產運銷的樞紐,其中屬港口城鎮的淡水,其興起及轉變與河運的關係至深,研究淡水聚落可觀察出臺灣早期城鎮市街的空間特質及發展模式。
 
淡水舊稱滬尾,居淡水河北岸,背後有大屯山做屏障,具「山城河港」特色,層層疊疊與密密麻麻的各式建築,從河岸一直延伸到山坡上。若由河畔碼頭的漢人聚落與廟宇開始,順著山坡往上,依序有開港通商時所構築的洋行、教堂和學校建築,接著有日治時期的日式宿舍群,1945年後,則有火車站至淡江大學間的商業區出現,不同面貌的建築,呈現出殖民時期不同勢力的分布。
 
史前住民活動於淡水河下游及河口一帶,自然資源豐富,有平原及平緩的臺地,適合人類居住。7,000年前,即有史前人類居住。今日淡水地區,至少曾有3群不同「文化性質」的人居住過,他們時代不同、分布地區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差異。
 
大坌坑文化--聚落在公司田溪南岸的紅土臺地上。聚落一般都很小,大約只有30-50戶。他們大約在7,000年前左右,從大陸福建、廣東一帶,移民到北臺灣居住,以簡單的石斧、石鋤種植根莖類,採集植物和海邊的生物維生,並且以帶有繩紋和劃紋的陶罐、陶缽烹煮食物、運水及儲藏糧食。
 
老崩山文化--在港子平、紅毛城、淡水氣候觀測所附近皆曾發現他們的蹤跡。是大坌坑文化人的後裔,距今大約是4,500年前至2,500年前左右,生活方式和祖先類似。
 
十三行文化--距今約2,000年前,是臺灣史前時代最晚期的「鐵器時代」的人類,在淡水區內只在馬偕護校旁與臺北市交界處的關渡遺址曾經發現,當時已有進步的冶鐵工藝,除大量種植穀物外,並狩獵、捕魚過著物質豐富的生活。
 
自16世紀新航路發現後,荷蘭與西班牙皆曾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並於17世紀初期分別登陸臺灣,為鞏固統治權力,皆選擇港口要塞做為據點,建造防衛性極高的城堡。經過三百多年的物換星移,尚存於今日的古堡遺跡並不多,且大多毀壞,目前僅有位在淡水港口北岸山丘的紅毛城(Fort San Domingo)仍完整保留,見證西、荷兩國在淡水的一段歷史。

淡水港
 
17世紀初期,西方殖民地帝國的勢力開始侵入臺灣北部。西班牙人於1629年佔領滬尾(後稱淡水),為鞏固統治地位,在淡水河口構築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即紅毛城的前身。 1641年,原在臺南一帶的荷蘭人北上,打敗西班牙人,接收聖多明哥城。荷蘭位在北歐,喜用紅磚做建材,並從南洋運來大量石灰,挖出很深地基,重建堅固的城堡,城內有駐軍,配置大砲。因荷蘭人毛髮多為紅色,早期的漢人就稱其為「紅毛人」,其所建之聖多明哥城就被當地人稱為「紅毛城」。

淡水紅毛城
 
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爆發。法國遠東艦隊先在福建閩江口擊潰清廷的南洋艦隊,接著進攻臺灣,當時淡水軍民奮勇抗戰,擊退法軍。清法戰爭後,劉銘傳在基隆、淡水等地修築新式砲臺。滬尾礮臺採用當時最新式的鋼炮,並以昂貴的鐵水泥構築,非常堅固。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不久,臺灣民主國成立,推舉臺灣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全面抗日,日本原計劃由淡水登陸,進軍臺北,但艦隊遭受淡水海岸炮臺轟擊,改在澳底登陸,很快攻下基隆和臺北,抗日活動失敗。淡水自1895年日軍入臺後,出現很大轉變。原先通商貿易口岸的功能逐漸衰微,日人以設立郵電設施、增建公共設施和設郡治等方法,將淡水塑造成地區的行政中心。

光復後,淡水已淪為小漁港,加上河川日益污染,淡水的漁業日趨蕭條。近年來,隨著大臺北都會區的發展,逐漸轉型成為文教重鎮與北海岸重要的觀光遊憩區

淡水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範圍,歷經漢人墾拓,開港通商後成為西洋文化進入臺灣的門戶,西方的宗教、建築、醫療、教育等,皆以淡水為起點擴散至臺灣各處,尤以建築與人的活動影響深遠。淡水歷史區有很特殊的建築形式,靠河岸是商業及運輸設施;行政與防禦設施居高地;教育與宗教設施則設置於後方的山頂上,形塑特殊的聚落風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

淡水與歐洲傳教士、醫生、教育家、外交人員及商人有強烈的連結,其實質證據是淡水地區呈現的殖民風格建築,包括學校、城堡、領事館、歐僑富商、本地富商所形塑的都市形體。聚落與貿易港口的策略性地位,見證不同統治權力在“外地”做出影響世界的決定,同時也影響該區思考、信仰及傳統。

特別是歐洲人與當地居民的活動空間有明顯的區隔所呈現的都市風格,也是先民不同生活態度與規範的有形記憶。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六項。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重要性:
 
一、自從16世紀新航路發現後,荷蘭與西班牙皆曾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並於17世紀初期分別登陸臺灣,為鞏固統治權力,皆選擇港口要塞做為據點,建造防衛性極高的城堡。經過300多年的物換星移,尚存於今日的古堡遺跡並不多,且大多毀壞,目前僅有位在淡水港口北岸山丘的紅毛城(San Domingo)仍完整保留,見證西、荷兩國在淡水的一段歷史。
 
二、河港城市是臺灣城市發展史上相當重要的類型,地理學者曾將臺灣的河岸城鎮依其地理位置分為港口城鎮、內陸城鎮、山腳城鎮,這些沿河城鎮在清代息息相關,是人民往來和物產運銷的樞紐,其中屬港口城鎮的淡水,其興起及轉變與河運的關係至深,研究淡水聚落可觀察出臺灣早期城鎮市街的空間特質及發展模式。
 
三、淡水舊稱滬尾,居淡水河北岸,背後有大屯山做屏障,具「山城河港」特色,層層疊疊與密密麻麻的各式建築,從河岸一直延伸到山坡上。若由河畔碼頭的漢人聚落與廟宇開始,順著山坡往上,依序有開港通商時所構築的洋行、教堂和學校建築,接著有日治時期的日式宿舍群,光復後,則有火車站至淡江大學間的商業區出現,不同面貌的建築,呈現出殖民時期不同勢力的分布。
姓名:,Name:,Name:
聯絡電話:,Tel:,Tel:
電子郵件:,Email:,Email:
內容:,Content:,Content:
驗證碼:,Valid Number:,Valid Number:
Captcha
提醒您,勘誤表單欄位皆必填,請確認資料正確再送出,謝謝。 ,英文提醒 ,日文提醒
*
推薦瀏覽
*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

布達拉宮自西元7世紀起就成為藏傳佛教和西藏傳統行政中心之象徵。布達拉宮由白宮和紅宮及其附屬建築所組成...
*

卡塞塔的18世紀皇宮以及園林、萬維泰利水道和聖萊烏喬建築群

位於卡塞塔的紀念性建築群,是在18世紀中葉時波旁王朝的查理三世競美凡爾賽宮和馬德里的皇宮而興建。特別...
*

昌德宮建築群

西元15世紀,太宗皇帝下令另築新宮於一祥瑞之地,成立了宮殿建造局來總攬建設計畫。建造局規劃出一座落於...
*
熱門瀏覽
*

澎湖石滬群

方位:以澎湖的一市五鄉而言,北方的白沙鄉,石滬數量最多,尤其吉貝島自古有「石滬故鄉」之稱,據2006...
*

臺鐵舊山線

臺鐵舊山線鐵道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從苗栗縣三義一路蜿蜒至臺中市后里區,沿線經過兩個車站-勝興與...
*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東部地區,位跨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市。 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