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 首頁 * 網站導覽 *
今日瀏覽人次:179 累計瀏覽人次:5427761 / 星期二 2024/11/26
世界遺產趨勢
臺灣潛力點
非物質遺產
世遺18
檔案下載
案例計畫
公約條款
文化資產法規
國際組織
瀕危遺產
調查研究
其他
目前瀏覽: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回列表 上一則 下一則
  • 浯江揚帆 邁向申遺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金門島與烈嶼

    世界遺產雜誌06期文∕何儀琳 圖∕咖啡因、何儀琳

    浯江揚帆 邁向申遺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金門島與烈嶼

    文∕何儀琳  圖∕咖啡因、何儀琳

    沒有一個地方像金門一樣,同時擁有最傳統的閩南大厝聚落、軍事色彩超濃厚的碉堡、坑道以及最自然的生態環境。對金門人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從古早的宗親聚落,50年前的軍事戰地,到今日的觀光勝地,金門一直擁有獨特的面貌,也造就了它以全島申報世遺的潛力。

    金門同時擁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特色,無論從歷史上、生態上、建築及文化上來看,存在於金門與小金門(烈嶼)島上的這些珍貴文化,都十分獨特。在這裡有保存傳統的閩南文化、宗族倫常關係的凝聚,以及民俗信仰的維繫,此外在兩岸戰爭對峙與冷戰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歷史、軍事空間、戰地景觀、紀念物等等,更代表著那個時期的故事。兩岸之間的歷史,再加上因為地理位置而產生的豐富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讓金門成了相當特殊、相當值得保存的文化島嶼。

    申請世遺之優勢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副教授江柏煒認為,從世界遺產的角度來評估,金門有3項優勢,一是建築文化的多重性,包含了閩南(傳統)文化、僑鄉文化及戰地文化,不但移民歷史很豐富,在類型上也相當多樣。二是傳統聚落與建築保存的完整性,相對於現代化及都市化後的臺灣,甚至是經歷過文化大革命與經濟開放的中國閩南地區,金門的傳統聚落與建築保存的完整度都相當高,可稱是閩南建築文化圈的最後一個基因庫。第三項優勢則與兩岸歷史相關,眾所周知金門是近年國共對峙的重要舞台,近代國共戰爭、世界東西兩大集團的冷戰,促使了金門成為舉世聞名的戰地,在建築上、文化上都富有戰地色彩,更深深影響了金門人民的生活形態與文化。

    江伯煒指出,從宏觀世界歷史角度來看,金門的戰地歷史代表了某個時代的文化與過程。1949年以後,在自由陣營與共產制度的競爭中,金門對於世界局勢發展的重要性也屢被提起,行政院長俞鴻鈞提出:「金門及馬祖之防衛,不僅對臺灣之防衛有密切關連,且與整個西太平洋陣線,均有極重要之關係」(1951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也曾發表聲明:「包括金門及馬祖的沿海島嶼,對中華民國有極重大的意義,且與柏林對西方的重要性相比擬」(1958年)。

    江伯煒認為,金門在發展過程中歷經了特殊的「軍事現代性」(military modernity)的建構過程,亦即因軍事統治及戰備需要所發展出來的現代化過程,金門被積極的改造,如建立民防自衛隊、興建各種軍事工事、設施等等,成就了金門的戰地特色。由此角度來看,世界上其他因戰爭而發展的地區也有十分相似之案例,如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入侵,建構綿延數百公里的地下城堡──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德國納粹於二次大戰期間所建造的奧許維茲(KZ Auschwitz)集中營,自1945年後便被保存成為博物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負面遺產;影響二次世界大戰甚劇的諾曼地地區,共有22個和平紀念博物館;與金門面積相當的塞班及蓬勃發展觀光業的關島,也充分活化原有的戰爭歷史及設施,建立戰爭歷史博物館及和平紀念公園等等,成為島嶼特色之一。

    曾經遭受原子彈攻擊的日本長崎與廣島,對戰爭的記憶與描述更是深刻,除了以模型複製當時遭受原爆的慘況之外,廣島保留了當時在原爆爆央、卻屹立未倒的圓頂建築,列為紀念公園的一部份,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廣島原爆紀念碑列入世界遺產。從這些案例來看,金門長達43年的戰地政務管制、於冷戰時期所發展出的軍事文化、現代化等各種過程與產物,應有無限潛力。江伯煒建議,若能擬定金門地區軍事地景設施活化利用、經營管理的總體規劃,如將金門軍事設施分為機場、碼頭、小艇坑道等幾種類型,按設施場域形態設計如戰役旅店、愛國文化電影館等不同開發活用;並分級訂定軍事核心博物館、逐漸發展衛星博物館群等等,金門將能成為「世界冷戰紀念地」,贏得世界矚目。

    此外,江伯煒也強調,在口述與無形遺產的保存方面,金門尚存幾個類型的傳統藝術與文化,如戲曲類的南管、高甲戲,工藝類的傳統匠師、陶藝家、燈籠師傅等,民俗類的城隍出巡、七娘媽、中元普渡、宗祠祭祖、掃墓等等。其中,又以宗祠祭祖活動保存古禮最為重要,是臺閩地區少見的文化活動。

     

    一棟連一棟的燕尾脊塑造出聚落美麗的天際線(圖片來源∕何儀琳)

    登錄世遺標準及特色

    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教授則提出,參考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標準,金門島與烈嶼可準備的是文化遺產的第二項(ii)「表現某時期或某文化圈中,與建築、技術、紀念碑類藝術、街區計畫、景觀設計等發展有關之人類價值之重要交流者」,以及第五項(v):「特別是在恢復甚難的變數影響下容易受損之情況,顯著代表某文化(或多元文化)之傳統聚落或土地利用」。

    傅朝卿教授認為,金門因所處的地理環境特殊,不但景物與臺灣不盡相同,其民情風俗也深受中國原鄉文化脈絡的影響,如宗親倫常制度、嚴謹的宗祠禮法等等。對臺灣來說,金門曾經是個受軍事高壓控制的戰爭前線,但在解除戰地任務之後,金門卻成為傳統民居、自然與民俗風情保存的最完整之處,也成為體驗這些文化的最佳場所。

    除了可遠溯至唐朝牧馬侯、鄭成功等先人久遠開發的歷史之外,傅朝卿教授認為金門最有特色的卻是與庶民同存的文化資源,如民宅、洋樓、宗祠、風獅爺、貢糖、高粱酒等等,從這些文化裡,更能顯現出金門的獨特性,同時也是形塑金門文化樣貌時,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珍貴傳統民居型態

    從傳統的金門民宅來看,雖然經過幾代傳承,但仍可看出承襲原鄉的模樣,高翹的燕尾脊畫出聚落優美的天際線,從邁進民宅大門開始,還未進入廳堂,便可見左右護龍、中庭、前進院落中,處處充滿懷古氣息,但點綴上洋樓的廊柱、騎樓、露台等異國元素時,卻像幾百年來早已安安穩穩搭在一起般,和諧而不突兀。

    由於金門早年有許多離鄉背井的居民,前往南洋僑居開創事業,在異鄉功成名就之後,有十分強烈的家族互助觀念的僑民們,一定會回鄉興建樓房、學堂等等,於是在大批僑匯陸續回金之時,也將這些洋樓建築形式帶回金門,一方面彰顯自身成就,二方面勉勵子孫繼續努力,塑造了金門特有的建築形式,讓極其傳統的閩南大厝與西式洋樓融合成一體。

    除了建築的形式之外,金門人習以為常的聚落,也是金門民居文化中相當具特色的一環。聚落主要組成的居民,都以同宗族群為主,建築的排列方式也必定遵循禮法,以宗祠為中心向外擴展、樓房高度一律不能高過宗祠,對於宗祠的建材、工法、風水等都十分講究,由此可見宗祠在金門人心中的重要性。

    有意思的是,在金門約150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姓宗祠就有162座之多,尤其是瓊林村,甚至有「七宗八祠」之稱,蔡姓一姓就有大宗蔡氏家廟、十六世藩伯宗祠、前庭房六世宗祠、坑墘六世竹溪公宗祠、新倉下二房六世樂圃公及十世廷輔公宗祠(兩者在同一棟三落大院中)、大厝房十世伯崖公宗祠、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等7座宗祠,此乃因瓊林在明、清兩代人才輩出,單單這一里之地,就出了進士6人、舉人7人、貢生15人,武將6人,可說是文武人才輩出,連澎湖第一位進士蔡廷蘭也是祖籍瓊林,因此各房小宗分建宗祠,地方上也蔚為佳談。對聚落中的宗親來說,宗祠是家族的象徵,遵守禮法也代表宗親的向心力,因此,時至今日,金門各大村落在冬至當天,依舊年年舉行著名為「吃頭」的宗親會餐,由村落中的各家輪流「做頭」(主辦),藉以促進宗親交流與向心力。

    除了建築的工法、佈局之外,金門民居聚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每村的村口都會有尊避邪止煞的風獅爺,且型態各有千秋,或蹲坐或高踞;當地居民深信風獅爺對聚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甚至可以決定聚落的興衰。這也是金門聚落的特有文化之一,甚至已發展出相關觀光紀念品,成為金門的代表物之一。

     

    紅磚築成的洋樓頗具金門傳統建築風采(圖片來源∕何儀琳)

    消弭戰爭  祈願和平

    除了閩南文化、僑鄉文化之外,在金門的移民歷史中,因戰爭而帶來的軍事文化痕跡,也在50年的歲月中深深烙印在金門。國共之間的戰火帶來慘烈的古寧頭大戰,7萬名軍人在沙場上浴血奮戰;還有令金門多少大厝穿牆壞瓦的八二三砲戰,連續44天、近48萬顆砲彈,全數落在金門土地上。

    老一輩人難忘這些慘烈的國共戰役,每幢牆壁上有彈孔的古厝裡,總有幾個不斷重述的故事,都是金門的戰爭史。但對年輕人來說,金門卻是個讓人害怕的地方,當年待役青年都怕自己抽中一去很難回的「金馬獎」,金門因背負著「反共復國前哨」的身份,不但阿兵哥被嚴格訓練管理,居民百姓的生活也受到重重管制,如男女皆須受國民兵訓練、村落中設有民防坑道、晚上實施宵禁、管制相機不得任意攝影……甚至還發行金馬專用的金馬幣等等,這些因兩岸對峙而產生的過往,莒光樓、八達樓子、翟山坑道、當國民兵等等軍事建設或措施,都成為金門人生活的一部份,融入金門的文化裡,也造就其獨一無二的戰地風情,同時見證國共兩岸長達50年的冷戰歷史。

    意外的瑰寶  保存自然生態

    戰地歷史雖然阻礙了金門走向現代化的腳步,但卻讓金門意外保存了許多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從地質上來看,金門島的東半部為花崗片麻岩、西半部為紅土層,小金門則以花崗片麻岩、混合岩及花崗岩為主,可說與臺灣完全不同。最高的山為太武山,由於金門指揮所藏身於山腹中,因此長久以來屬於軍事管制區域,也保存了太武山的自然環境,現在已開闢多條步道,沿途健行賞景、觀察昆蟲、生態相當豐富,且四季都有不同樂趣。

    此外賞鳥在近年成為金門最受歡迎的旅遊主題,被稱為「夏日精靈」的栗喉蜂虎每年三月、四月由南洋、廣東、廣西、雲南一帶前來金門越夏並繁殖,十月左右才南返,接著便是秋冬來慈湖報到的鸕鶿等等,這些每年都來報到的貴客,為金門增添了不少活力,且因為地理條件的不同,在臺灣難得一見的鳥類,在金門卻是司空見慣的留鳥,說金門成為賞鳥人的天堂,著實一點也不為過。

    兩岸同源  金廈本一家

    在2001年開始推動申報世界遺產的熱潮時,文化部曾邀請澳洲建築師、也是史蹟維護專家布魯斯‧沛曼(Bruce R. Pettman)實地走訪金門,他評估金門叩關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特色可以突顯「戰地文化」為主,當時金門文化中心(金門文化局的前身),也以策辦世界遺產系列講座及出版專書等方式,全力推動金門登錄為世界遺產。後來2003年的首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2004年的「世界島嶼會議」先後在金門登場,加上監察院《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專書出版,推動金門成為世界遺產的話題始終沒有被遺忘,在兩岸往來逐漸頻繁,金廈共同生活圈已然成形的現況下,開始有金廈共同提出申請登錄的聲音出現,因廈門也正積極爭取登錄世遺,而其強調的閩南文化、僑鄉文化及戰地背景,與一水之隔的金門十分相似,若能透過兩岸的合作機制,參考WHA模式參與世界遺產事務,爭取登錄臺灣第一個世界遺產並非全然不可能。

     

    目前已有多件跨國世界遺產的案例,例如:羅馬歷史中心、教廷直轄區、聖保羅教堂即橫跨義大利與教廷;庇里牛斯地區珀度山即橫跨法國與西班牙;瓦特頓冰河國際和平公園即橫跨加拿大與美國兩國,從學術及保存觀點來看,人類共同遺產在同文同源的背景下,實不應因政治、國界因素而被分割。

    然而江柏煒老師也指出了隱憂所在,包括保存意識及社會共識之不足、年輕一代對於歷史保存並無意識、資源投入不足、相關科技及人才培育之不足等等的問題,在機會來到之前似乎都應有準備之道。

     

    華美的古厝修復後充滿復古味道

    馬祖

    與金門一樣被列為戰地的馬祖,幾乎有著相同的境遇。傳統的石頭屋村落因軍事管制、人口外移而逐漸凋零,卻也獲得保存傳統、進而重生的機會,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北竿的芹壁村,依山面海的小鎮錯落著外型傳統、一顆印式的石頭屋,原本全村幾成廢墟,在1993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開始發展觀光,才將這些傳統石頭屋修復,並打造成為民宿,提供遊客體驗住宿石頭屋的樂趣。

    在馬祖的四鄉五島中,除了傳統的閩北民俗文化、建築、飲食文化之外,軍事建設也是島上最大的特色之一,南竿、北竿及東引各一座北海坑道、渾然天成的仁愛村鐵堡、令人嘆為觀止的東引安東坑道等等,這些由軍方釋出的工事結構,以往都是到馬祖服役的役男苦悶軍旅生活所在地,現大多成為觀光勝地,今昔對照下,更顯現出戰地政務的特殊時空背景文化,實屬珍貴難得。

    參考資料:

    1.江柏煒,〈世界遺產的概念與推動──金門申遺的可行性評估〉,金門縣紀錄片文化協會,http://www.film.km.edu.tw/kinmen/kinmen_biology05.htm

    2. 金門縣政府委託研究報告,《金門地區軍事化設施活化利用既經營管理總體先期計畫》

    3. 傅朝卿,2007,教案《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探討 》,文化部(原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http://wh.cc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