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 首頁 * 網站導覽 *
今日瀏覽人次:2289 累計瀏覽人次:4837929 / 星期四 2024/4/25
世界遺產趨勢
臺灣潛力點
非物質遺產
世遺18
檔案下載
案例計畫
公約條款
文化資產法規
國際組織
瀕危遺產
調查研究
其他
目前瀏覽:非物質文化遺產 回列表 上一則 下一則
  • 傳統民俗祭典的非遺價值──雞籠中元祭

    世界遺產雜誌07期 文╱張玉姍 圖╱黃丁盛提供

    傳統民俗祭典的非遺價值──雞籠中元祭

    文╱張玉姍 圖╱黃丁盛提供
     
    「雞籠中元祭」緣起於清朝咸豐年間,原先是為了祭拜來台拓墾枉死的上百具遺骸,每當地獄大門一開,村民們便舉行盛大的祭典供養先民。民國50年代,政府倡導節約拜拜,限制了許多民俗活動,然而此時國際間已悄悄燃起捍衛傳統的火苗。到了民國80年代初,台灣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又回過頭來檢視傳統民俗信仰及相關事物……
     
    雨港開鬼門(龕門)
    每逢農曆七月初一龕門打開,基隆老大公廟(普渡公廟)便會在下午陰時取出鑰匙開啟柵門,象徵迎請先靈來到人間享用整月奉祭。這段期間,家家戶戶傍晚時贊門前都會掛上一盞書寫著「陰光普照」、「慶讚中元」的普渡公燈,為路過的孤魂野鬼照亮路;門外則擺上香燭、雞鴨等祭品,先燒經衣、冥紙(註一),叩拜過往好兄弟,洗淨一身風塵。高踞在山頭的主普壇豎立起巨型的燈篙,邀請百里外的陸上孤魂前來共享,並有請天上諸神監醮,舉行隔日的開燈儀式。主普壇在雷射和煙火的照耀下劃開基隆的夜空,青紅白藍的霓虹燈光持續閃爍一整個月,象徵照亮了陽間與陰間的通道。法師誦經淨壇的同時,一座座雕工精美的姓氏斗燈(註二)被迎出在慶安宮前集合,為明日盛大規模的遶境遊行作準備,配合北管(註三)子弟團的熱鬧陣頭,成為鬼月最富節慶氣氛的前奏。雞籠中元祭的高潮,是以字姓為核心的宗親會(註四)放水燈較勁為主,民間相信水燈燃燒得越遠,字姓的運勢就越旺,此為基隆一地獨特的信仰。當陸上孤魂已陸續歸依於大士山、翰林所與同歸所(註五)聽經禮懺之時,也需對海上的孤魂有所招引。
     
    鬼月祭鬼活動又以初一、十五和月底三次最為盛大,其中祭品之豐盛為所有年節之冠,除了以肉山祭祀來形容其豐盛,昔日的傳統捏麵「看牲」或「看桌」(註六),近年來則改以米雕展示這項超凡的民俗技藝。待老大公與好兄弟吃飽喝足之後,除了有鬼王大士爺引領之外,主普壇為了怕孤魂野鬼不肯離去,遂舉行送孤「跳鍾馗」的儀式,押著孤魂回轉冥界。最後封龕門的時辰一到,道士團行完科儀,由本年度主普將「手爐」交付下年宗親會,為期一個月的中元祭活動,到此也告一段落。 
     
    除了家宅前私設的普渡公燈外,有些村莊於出入口,也有公設的燈。
     
    「跳鍾馗」常用在「送孤」、「除煞」和「壓屍」之科儀,因此儀式規矩擁有繁多禁忌
     
     
    普度亡魂的無形價值
     
    根據道教的教義,鬼月是祭祀地官(註七)並超度亡魂的節日,魏、晉引進佛教後,融合盂蘭盆節供養十方僧眾以求三寶功德之力,奉祀的對象也由地官、佛僧,擴大為孤魂野鬼。到了清治時期的鷄籠,因船難、瘟疫、械鬥而橫死異鄉的無主孤魂愈來愈多;又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法國為爭奪越南主權派兵攻打基隆,當時由義軍領袖林朝棟率民奮戰保衛,此役共造成700餘名法國士兵陣亡,悲天憫人的漢移民遂發起同理心,祭拜這群無人埋葬的逝者。鷄籠中元祭因是追思先人開拓之精神而別具意義,根據近年來蒐集到的研究資料與文獻紀錄來看,其足以代表台灣民間文化的表現,包括特殊的歷史情懷、普及外邦的宏觀價值,以及豐碩的藝術禮讚等,都相當具有成為人類遺產的潛在價值。2008年台灣首次指定國家重要民俗及有關文物時,「鷄籠中元祭」就因代表台灣民族精神而獲選。
     
    「鷄籠中元祭」能在今日成為台灣國家重要民俗節日,其間的轉折可以從全世界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關注開始談起。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正式生效,許多聯合國會員國表示也應該加強傳統文化或民俗的保護工作。翌年,玻利維亞該國提案在世界著作權公約當中,採用智慧財產權的方式保護民間藝術的作法,卻被認為不符合實際需求。到了1989年,各國開始從民間藝術的方向思考,於是《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建議書(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應運而生,然而這份建議書的缺失在於過度重視資料檔案與文件,忽略保存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計畫,首當其衝的工作就是活化與傳承,因為他們認知到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成敗取決於表演者、創作者、從事者及其社群之間的互動。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日本無形文化資產保護與推動信託基金」,並接受韓國所提出「活著的人類財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註八)的計畫;2001年確立每兩年公告一次「人類口述與無形文化資產代表作」之規約;2003年複又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隔年阿爾及利亞便成為第一個加入非遺公約的國家。儘管台灣並非聯合國中的一員,但對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不應沒有認識。
     
    水燈排是以竹子或鐵架組成,上頭掛滿燈籠,立起時光彩奪目,尤以鷄籠中元祭的規模最為盛大,享譽國際
     
     鷄籠中元祭祭典儀式
    日期
    時間
    活動名稱╱內容
    地點
    8/19(三)
    農曆六月廿九
    23:00
    開燈夜╱起燈腳
    基隆開基老大公廟
    8/20(四)
    農曆七月初一
    14:00
    開龕門
    基隆開基老大公廟
    8/23(日)
    農曆七月初四
    10:00
    法國公墓祭祀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8/28(五)
    農曆七月初九
    全日
    送燈獻敬
    主普宗親會主委、
    各姓爐主或理事長、會館等處
    8/30(日)
    農曆七月十一
    09:00
    豎燈篙
    主普壇
    8/31(一)
    農曆七月十二
    19:00
    主普壇開燈放彩
    主普壇
    9/01(二)
    農曆七月十三
    14:00
    迎斗燈
    各姓氏斗燈市街遊行後奉慶安宮
    9/02(三)
    農曆七月十四
    09:00
    發表
    主普壇
    19:00
    放水燈遊行
    基隆市街
    23:00
    施放水燈
    望海巷海濱
    9/03(四)
    農曆七月十五
    11:00
    慶讚地官大帝聖誕
    主普壇
    19:00
    中元普度
    主普壇
    23:00
    送孤╱跳鍾馗
    主普壇
    9/19(六)
    農曆八月初一
    17:00
    關龕門
    基隆開基老大公廟
    9/19(六)
    農曆八月初一
    18:30
    交接手爐
    慶安宮

     

    ※以上資料,出自「2009雞籠中元祭」網站http://klgf2009.touch4u.net
     
    活的遺產
     
    在長達數十年的探索過程中,從民俗的保存問題起步,發展到從人類遺產的角度看待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從一群體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持續感,進而增強對全人類文化創造性和多樣性的尊重,其發展雖肇因於世界遺產,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的宗旨,卻不同於世界遺產。起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制定非物質遺產公約時,絕大多數的締約國都反對比照世界遺產公約,其原因在於逐年建立的世遺代表作,事實上大多是反映歐美等文化大國的傑作,所制定的評選原則恐又引起遺產價值與重要性階級序列化的問題。非物質遺產被視為是具有傳統價值的「活的遺產」,因此其重要性並非僅來自歷史上的意義與價值判定,如何維護遺產的社會過程與生命力,讓非物質遺產持續為社會所使用,才是牽絆著歷史、今日與未來發展的重要根源。
     
    民俗遇到的衝擊
     
    近年來,基隆市政府欲藉由中元祭民俗廟會、祭典活動與生活文化凝聚地方共識,透過諸如「基隆中元祭與華人社會民俗國際研討會」、「遊學台灣與鬼神有約-基隆中元祭訪查團」等活動,持續拓展與國際交流的機會,並以民俗文化為策略,重新打造城市形象;然而,為了追求觀光或其他產業的利潤,近年來嚴肅的基隆中元普渡已趨向「藝文華會」的節慶模式(註九)。是否,在籌備節慶活動的同時,應該保留台灣原汁原味的民俗記憶,才是我們必須要告知後代的、最傳統的台灣民俗。
    註釋說明:
    註一:「經衣」、「冥紙」乃鬼魂所穿的衣服和專用的錢幣。
    註二:斗燈為寺廟建醮、普渡常見的避邪祈福之物。各有「斗」即代表宇宙,象徵大地承載與生養萬物之意;「米」象徵生命之資糧;「斗燈傘」即有覆蓋庇佑之意;「燈」象徵光明之永續。斗內再安放五種法器:光明鏡、劍、秤、尺、剪刀,象徵五方和五行之數。
    註三:「北管」乃因借用中國北方的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而得名,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相對應;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及布袋戲的表演上。
    註四:鷄籠中元祭起緣於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八月的漳泉械鬥,時值雙方死傷者眾,待另一波戰亂即將發生之際,由張廖簡、吳、劉唐社、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等11字姓人士出面調解,改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的方式,達成社會和諧目的;歷經數次變革後,遂形成今日的15個單位。
    註五:「大士山」內供奉以紙糊成的觀音、天神、山神、土地公神像,目的為「管理」孤魂野鬼;兩側則有兩座紙厝,供奉一般基層孤魂野鬼的「同歸所」,和專供讀書人和有功名的鬼魂棲息之用的「翰林所」。
    註六:「看牲」和「看桌」都是提供鬼魂觀賞之用的祭品,看牲以雞鴨魚肉等牲醴製成;看桌則是以碗盆盛裝,通常是用麵粉捏塑成各種水族、鳥獸、昆蟲或蔬果造型。
    註七:道教的中元節是「三元」之一。道教以農曆元月十五日為上元,是天官賜福紫微大帝誕辰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虛大帝誕辰;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誕辰。此為自然崇拜,民間俗稱「三界公」。
    註八:1993年由韓國提出「活著的人類財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的計畫,鼓勵各會員國以正式認證的方式肯定國內具有傑出貢獻的傳統技藝傳承者,讓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技藝傳承下去。
    註九:筆者按顏婉吟於《節慶文化活動服務品質之探討—以基隆中元文化祭為例》論文中之資料整理,「國內節慶活動之困境」包括:1、節慶名目浮濫;2、徒具國際虛名;3、模仿抄襲盛行;4、淪為人數比賽;5、缺乏長遠計畫;6、在地文化失根;7、全台皆夜市化;8、媒體自失立場;9、人謀不臧弊端叢生。
     
    資料來源:
    1.《鷄籠中元祭節慶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郭雅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2007
    2.《節慶文化活動服務品質之探討—以基隆中元文化祭為例》,顏婉吟,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研究所,2006
    3.《從基隆中元祭探討臺灣傳統節慶演變之研究》,余佳芳,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6
    4.《2003基隆中元祭藝文華會:籤情卦意‧符語傳咒》,許梅貞編,基隆市文化中心,2003
    5.《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黃貞燕,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08
    6.〈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潮流--從有形到無形International Trends on Safeguarding of Cultural Heritage--From Tangible to Intangible〉,洪孟啟,刊載於《美育雜誌》154期,2006.1,12-19頁
    7.  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林茂賢教授,2009年9月30日電話訪問資料
    8.  大同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曾子良教授,2009年9月30日電話訪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