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 首頁 * 網站導覽 *
今日瀏覽人次:3016 累計瀏覽人次:5414420 / 2024年11月21日星期四
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松格羅、巴尼阿賓蒂與巴圖魯人的庫格里口述傳統

Koogere oral tradition of the Basongora, Banyabindi and Batooro peoples
國家 : 烏干達
所在地區 : 非洲
方位 : 北緯1.37度 / 東經32.29度
入選年分 : 2015
遺產類別 : 口述傳統和表現形式
國家:烏干達

庫格里(Koogere)是約 1,500 年前的一名巴松格羅(Busongora)女酋長。她過人的智慧與其領導下的繁榮景象經由一系列的口述故事代代相傳,並構成了卡塞塞區域內的巴松格羅、巴尼阿賓蒂(Banyabindi)與巴圖魯(Batooro)人集體的回憶。口述傳統是當地文化的社會哲學與民俗表達之中非常重要且具啟發性的一環。其中的諺語和故事著重在描述勤勉刻苦所賜予的豐饒富足,以及智慧的重要、女性魔法與英雄氣概。.傳統上,這些故事是由長者、智者、講古人、詩人、音樂家、藝術家,以及在故事中遺址土生土長的家庭一同掌管與傳述。這些故事經由各種團體活動,例如手工藝、牧牛、長途旅行,以及火堆聚會等場合,由熟練的年老講古者傳給年輕的世代。庫格里的故事也因此促進了人們之間共同的娛樂、學習、與智慧分享,以及世代間的價值與技術傳承。然而,在正規教育與訓練的逐漸普及下,庫格里口述傳統自發、非正規的知識與技術難以適應新式的手法。再加上庫格里故事所用的烏干達方言(Runyakitara, Runyoro-Rutooro)正逐漸式微,口述傳統的相關知識正快速消失,目前僅存四名的說故事大師有辦法講述超過一部的庫格里故事。隨著傳承的社群空間逐漸被其他的娛樂形式給支配,故事也漸漸沒有人說了。

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側,由36座島礁組成,星羅棋佈於閩江口外,串連為一海上明珠。堅硬的花崗岩是大地天賦的素材,丘陵起伏、岩岸蜿蜒,構成馬祖的基礎地形特色。而遠從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史前人類的島嶼生活遺跡、漢朝閩越族避走海外形成海洋民族、清初閩東沿海漁民和少數泉州人蜂湧移居,就地取材、打石砌牆、圍牆築屋,在各個澳口沿等高線形成依山的聚落,構成了現在馬祖獨特的聚落型態;至國共內戰,馬祖成為軍事重地,銘刻上坑道、碉堡、標語、砲臺等戰地烙印,在山陵起伏下,是一條條坑道的交織,密度為全世界之冠。

馬祖戰地文化是全世界從「熱戰」到「冷戰」,以致於邁向目前「和平共處」階段,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範點,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戰爭文化遺址。德國柏林圍牆只留小段供人憑弔;南北韓38度線處於準戰爭狀態;越南前南、北越鴻溝消滅殆盡;馬祖對岸的馬尾對峙期間設施也已幾無保存。加上馬祖閩東文化之搭配,更是獨步全球的優勢。

另外,原被生態界以為已經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2000年再度在馬祖被發現,迄今統計全世界僅存50多隻黑嘴端鳳頭燕鷗,其中有20多隻出現於馬祖,是目前全世界最多者。
馬祖 1949年,閩江、舟山群島相繼失守,美軍見留守大陳島後勤線將會過長不易長期防守,建議國民政府放棄大陳島等地,轉進金門、馬祖,對於大陸福建沿海任何軍事行動皆可提前掌控,扼守其要點,馬祖列島便成為國共抗戰的最北端防線,次年成立「馬祖行政公署」,實行軍事管制,但在這期間,行政組織相當不穩,軍事部隊事權也不統一,因此,為減少權力機關層級繁複,使權力集中,於1956年設立了「戰地政務委員會」,簡化行政層級,事權統一,軍方強勢的控管著一切事務,居民生活嚴重受到監控,管制其人口外流,並將居民納入軍事管理,建立民防組織,遂由原先安平樂業的漁村,一躍成為冷戰時期反共前哨堡壘,作為民主世界與共產政權的最前哨,馬祖實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馬祖雖未經歷重大砲火摧殘,但歷史留下的軍事遺跡,卻成為我們最珍貴的文化資產。金馬戰地文化於2009年獲遴選為臺灣17處潛力點之一。 回溯馬祖列島開發歷史,遠至六千年前約當新石器時代,就有史前人類在島嶼上過著漁獵和採集的生活。從東莒島大坪隴考古遺址出土文物研究,證實與福州地區的曇石山遺址同屬一個文化層,跟後來的閩越文化圈,又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至今馬祖人仍舊保留著蛇和青蛙的圖騰信仰,濃濃的閩越文化遺風,已經沈潛於島民生活的底層,常顯現於祭典上,表露出馬祖人報本原始的情結和質樸的一面。 漢武帝剿滅閩越國後,一批不願歸降的閩越族遁走海上,成為最早的海洋民族,這樣偉業卻被歷代皇朝貶為「蜑民」階級。馬祖人稱呼蜑民為「曲蹄仔」,馬祖有許多曲蹄仔開發和出沒的澳口,因此有「曲蹄澳」的地名。史載馬祖曾有兩次海禁,進行封島焦土並將島民內徙:一次在1387年,因防制倭人為禍;另一次在1661年,為防止東南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軍隊。 海禁卻困不住馬祖人冒險犯難的海洋性格。清初,閩東沿海漁民和少數泉州人仍蜂湧移住澳口,汲汲營造家園。於是就地取花崗岩,打石砌牆、圍牆築屋,在各個澳口沿等高線形成依山的聚落。如今,「一村一澳口」的聚落型態構築了獨特的聚落景觀。而堅實的花崗岩牆體和滿佈壓瓦石的屋頂,造就馬祖鮮明的建築風格。方正的「一顆印」民居和醒目的廟宇封火山牆,相映成趣。 聚落內,村民習於操弄福州語腔調,世代傳頌澳口保護神:「白馬尊王」的守土聖跡;傳統生活仍如以往,村民依歲時節氣敬神祭祖,日復一日形塑著閩東人文的風采。而原是村民自家釀製的老酒,今日成為公營酒廠的招牌,名聲遠播。 1947年,國共內戰情勢慘烈,國民政府節節敗退,中共揮軍南下,國民政府將軍隊部署於東部沿海一帶的島嶼,企圖封鎖華中地區與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對外聯絡,建立防禦陣線,以嵊泗列島鎖住長江與上海,以舟山群島鎖住淮河與東海漁場,以馬祖列島控制閩江口流域,以金門封鎖廈門。
1968年起,馬祖地區國軍基於攻防一體之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在南竿、北竿、西莒及東引,以人工一刀一斧、日夜不停趕工方式,在堅硬的花崗岩中開鑿出「北海坑道」、「安東坑道」、「午沙坑道」這些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天之下,坑道密度為世界之冠,形成特殊的戰地景觀。馬祖島上充滿「反攻大陸」、「蔣總統萬歲」、「爭取最後勝利」、「軍民合作」、「枕戈待旦」等標語,以及馬祖各式各樣地下石室、坑道、射口、砲臺、廚房、廁所等防禦工事軍事據點。這些冷戰時期戰地文化景觀,反映了當時特殊的時空情境,加上燈塔、民間信仰廟宇及碑碣,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及第四項。 馬祖獨特的戰地文化,兼具從「負面世界遺產」(對抗、戰爭、悲劇)走向「正面世界遺產」普世價值(和解、和平、喜劇)的教育示範與啟示作用,代表人類追求和平共存的普世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三項。

急需保護的無形文化遺產

姓名:
聯絡電話:
電子郵件:
內容:
驗證碼:
Captcha
提醒您,勘誤表單欄位皆必填,請確認資料正確再送出,謝謝。
*
推薦瀏覽 推薦瀏覽
*

風笛文化

風笛文化蘊含了相當廣闊的表現方式與相關知識,包含音樂作品、外...
*

古拉格里史詩藝術

古拉格里(Gorogly)史詩藝術是一種傳統的口頭表演,內容...
*

文化與社交的空間:瑪...

瑪吉利斯(Majlis)的意思是「坐的地方」,在這裡社群成員...
*
熱門瀏覽 熱門瀏覽
歌籌 歌籌是越南北部一種複雜的唱詩曲式,歌詞由傳統的越南詩體撰寫而...
黑白嘉年華 源自於安地斯山脈和西班牙傳統,位於哥倫比亞西南方帕斯托城的黑...
中國雕版印刷術 傳統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術,需要六位師傅同心合作,具備印刷專業知...
*